mediaFocus
媒体聚焦
云报:西双版纳望天树景区——守好绿色家底 捧起旅游金饭碗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1-17  浏览:4191
分享:
  

望天树景区 本报记者 戴振华 摄

树冠走廊 供图

山水相依 本报记者 戴振华 摄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是傣族人民世代流传的谚语。数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发现,山这边有水,树种就迁来;水这边有草,牛羊就迁来。于是,沿着河流找到了这片北纬21度唯一的绿洲,也是中国唯一被世界公认的热带雨林。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望天树景区的原始热带雨林中,密集生存着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标志性树种望天树,它们的躯干高达70米至100米,被誉为“雨林中的巨人”。

在这片雨林中,还生活着1000多种脊椎动物和6000多种高等植物。在景区内的雨林学校,以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保护为主题的课程,把自然教育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种子。

登上世界最高的“树冠走廊”,放眼整个热带雨林,望天树如巨人般迎风矗立,向世人展现着“志存高远、勇于超越”的精神。2023年4月,望天树因特有的人文精神被勐腊县政府确定为县树,向八方来客展示着勐腊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

景区周边的居民依托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农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业态,在景区周边建起了30多家民宿、20多家餐饮,村民从“靠山吃山”变身为热带雨林的守护者,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享受到了持续不断的生态红利。

时光回溯到2016年,云南康旅集团开启了在西双版纳望天树景区建设投资和绿色开发保护的步伐,采取以局部开发带动整体保护的理念,致力于让旅游开发惠及周边村民,让村民真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多年来,望天树景区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坚持把生态旅游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培育了自然教育、研学旅游、民族乡村旅游、森林体验等众多旅游产品,丰富景区景点内涵,促进业态升级,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景区“旅游+热带雨林+民族文化”模式,以非遗文化、特色服饰展示、民族歌舞表演、民间活动体验等形式,呈现多元文化盛宴,让各地的游客体验到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节庆活动;“旅游+教育+生态保育”模式,打造独一无二的雨林学校,提供保护环境和科普宣教的良好平台,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活动;“旅游+体育+健康养生”模式,以体育运动主题为载体,举办龙舟大赛、钓鱼大赛、皮划艇挑战赛、越野赛等体育赛事,充分体现体育文化魅力,催生新的景区业态。

望天树景区旁的补蚌村是国家级乡村休闲旅游村、云南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周边有9个村民小组近1800人,大多为哈尼族、傣族、瑶族等民族。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景区加快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步伐,积极与周边民族村寨共联共建、协同发展,挖掘本地民族民俗、种植养殖特色,在村内形成了餐饮、农家乐、采摘、农产品销售等乡村旅游服务,为村民就业增收提供更多渠道。景区采取多形式帮扶举措,进一步促进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常年资助补蚌村及周边村寨建桥、修路、修建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资助村委会成员到外地旅游特色村寨考察等方式,培养本地乡土人才。

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景区持续开展环境资源综合整治和环保宣传活动,积极协调人力物力,在南腊河流域常态化开展河道清理工作;联合水利局等相关部门不定期对河道及沿岸垃圾、浪渣及隐患渔网等进行集中清理;制作禁止向河内倾倒垃圾的提示牌,提升河流沿线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努力保持岸清水绿的生态环境。同时,持续开展各项污染的预防监测,加强排污、治污设施检查监管,营造干净、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每年定期招募志愿者,宣传热带雨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运用手绘动漫视频形式和“绘说雨林”抖音平台,讲述热带雨林科普故事、传播生态科普知识。

从发现到保护,从保护到开发,从开发到惠及村民,望天树景区经过11年的发展,让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形成良性闭环,在这条闭环上,所有人都变成了绿水青山的保护者,同时也是绿水青山的受益者。

景区对外开放11年来,年游客量从开业初期的3.8万人次上升到了如今近40万人次。伴随着景区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当地群众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据了解,景区公司为当地创造的直接就业岗位就达300余个,周边乡镇和村寨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同时,来往景区的人流还兴盛了周边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行业,带动了周围村寨的发展。这些看得见的实惠,都是静谧、葱绿的自然环境给予的馈赠。


来源:云报客户端